购物车 我的订单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五洲政企会,五洲商会俱乐部

中债资信:贸易融资模式风险点及未来发展趋势解析

浏览次数:950次

  对于真实的贸易业务来说,进口商获取信用证的难度远小于一般的银行贷款,同时综合财务成本要小于国内的贷款成本,加之信用证结算流程对于交易双方的高安全性,使得远期信用证成为国际贸易中首选的结算方式。但套利空间的存在、操作的便利性以及国内融资环境的恶化催生了部分企业利用拥有金融属性工业品进行贸易融资套利现象的发生。

  贸易融资到期债务能否偿还的关键点在于其对应的货品价值的变动,从近几年的变化来看,融资贸易品呈现多元化,方式也更加灵活,但相应的对于货品本身价格波动的风控措施则并未做好。同时,在贸易过程中货品流转可能带来重复质押及货权丧失的风险。此外,套现资金的流向及回收风险也直接影响到期债务能否按时偿付。在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人民币汇率走低预期加重的背景下,贸易融资中积聚的风险也将陆续爆出。

  未来,一方面,综合成本的升高将会抑制企业进行贸易融资的需求,另一方面,近期升温的信用风险可能会导致国内融资环境的再次收紧,对融资贸易风险的关注也将使得银行加大对远期信用证审批的力度,加之监管机构严控汇兑结算打击虚假贸易的背景下,因此,预计利用贸易开展变现融资或套利的空间将进一步缩小。

  一、引言

  本周一国内多数工业品价格经历了近两年来较为罕见的暴跌,沪铜、沪钢、DCE焦煤、DCE焦炭、DCE铁矿石等多个具有融资属性的大宗商品期货跌停。同时在前期超日债违约、中国2月份贸易数据大幅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低等多因素影响下,外贸融资成本、贸易品变现能力、银行资金支持等多个方面均对贸易商的资金链产生不利影响,在贸易品价格大幅走弱的背景下贸易融资背后积聚的资金链风险可能将提前爆发。本文将通过介绍对贸易融资的产生原因、操作流程、获利条件以及存在的风险点进行解读和分析。

  二、融资贸易流程解读

  使用信用证是国际贸易中最常采用的结算方式,但套利空间的存在、操作的便利性以及国内融资环境的恶化,催生了部分企业利用拥有金融属性工业品进行贸易融资套利的现象

  模式解析——信用证方式是银行信用介入国际货物买卖价款结算的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卖双方之间互不信任的矛盾,而且还能使双方在使用信用证结算货款的过程中获得银行资金融通的便利,从而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逐步成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一种主要的结算方式。如图1所示,利用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的基本流程大致需要10个步骤:

  1. 进口企业A(信用证申请人)和供货商B(受益人)订立销售合同,确定采用远期信用证的支付方式。

  2. 进口企业A按照销售合同制作开证申请书,指示境内银行C(开证行)按照开证申请书开立信用证,并按要求支付相应比例的保证金。

  3. 境内银行C开立信用证并通过境外银行D(通知行、附议行)通知供货商B。

  4. 境外银行D将信用证原件交付供货商B。

  5. 供货商B在审核信用证后发货,并交由第三方仓储企业,而后制作信用证贴现所需单据。

  6. 供货商B在备齐信用证所要求的全套单据后交予境外银行D。

  7. 境外银行D按照要求支付货款给供货商B(银行D会同时向银行C索偿)。

  8. 供货商B收到货款后将提单发给进口企业A。

  9. 进口企业A拿到提货单后从仓储企业拿到货权。

  10. 进口企业A在信用证到期日(90天/180天两种为主)购汇还款。